顯示具有 新聞and/or笑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新聞and/or笑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慣寶寶」大學生 業界嘆難用

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0 意見
「慣寶寶」大學生 業界嘆難用
更新日期:2010/05/05 02:42 李宗祐/新竹報導
中國時報【李宗祐/新竹報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05/4/2534b.html


金融海嘯席捲全球期間,科學工業園區去年曾高達十幾萬人放無薪假。今年初,景氣回春,科技大廠卻感嘆有錢找不到人!旺宏電子總經理盧志遠昨日指出,台灣現在大學生滿街跑,但都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即使勉強找到可用的人,很多都是「慣寶寶」,都想「錢多、事少、離家近」。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昨日舉辦「台灣半導體未來論壇」,台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和盧志遠等人對我國半導體人才嚴重不足均憂心忡忡。


人才難覓 學校沒把學生教好


曾繁城指出,台積電最近招募人才,應徵者雖多,卻找不到合適的人,現在連電機系教授都不做半導體技術研究,學生當然也不會,政府應加強培育製造技術人才。


盧志遠並說,好的半導體人才都往台積電和聯電等前十大廠商擠,一般半導體公司根本搶不到。國內現有一百六十幾所大學院校,大學生滿街跑,企業卻找不到合適的人,因為學校沒有把學生教好。


空有名校學歷 卻無專業能力


盧志遠指出,政府為解決半導體人才「不患寡而患不均」問題,鼓勵台、成、清、交等名校成立產碩專班,結果製造出一堆更難用的人才,「我們要用的是擁有台成清交程度的人才,而不是掛著台成清交招牌的人。」除了專業能力備受詬病之外,盧志遠對大學生的語文能力更是不敢苟同。


從小被慣壞 只想「錢多事少」


他說,旺宏是國際化的公司,經常要跟國外客戶連繫,但工程師寫好的電子郵件不敢發出去,因為英文不好。「英文不懂,還好,就怕還造成誤解,把黑的講成白的。信寄出去後,主管還要忙著收拾善後,更麻煩。」


對於時下年輕人的工作態度,盧志遠更是搖頭嘆氣。「現在年輕人都想錢多、事少、離家近。」公司要派人出國都找不到人,即使以加薪鼓勵也沒有用。「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旺宏要派年輕工程師到蘇杭駐廠,卻沒有人要去,不是說女朋友不同意,就是以家有老母當藉口。


他感慨地說,廿幾歲的年輕人應該是四海走天涯,到那裡都可以打拚。但台灣現在的年輕人都是「慣寶寶」,從小就被慣壞了。

胖出來的病 脂肪肝炎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0 意見

胖出來的病 脂肪肝炎

更新日期:2009/11/11 04:09

文/李祥和

疲勞嗎?如果你經過休養,疲勞依舊,肝功能指數也沒有回復正常,要留意,這是肥胖導致的脂肪肝炎在作怪!

再怎麼休養 肝功能指數還是高

臨床上,經常有病人反應,自己沒有罹患B型肝炎、C型肝炎,沒有糖尿病病史,也不喝酒,卻出現疲倦、食慾不振、黃疸等狀況,加上有體重過重、脂肪肝與高三酸甘油脂等問題,經抽血驗肝功能指數(GOT與GPT)結果果真高出正常值許多。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雖然沒有不舒服的感覺,其實已有了狀況,因此要靠抽血檢驗、腹部超音波等方法來檢驗。譬如:我們會例行抽血檢驗肝功能指數(GOT與GPT),以了解肝臟細胞有沒有壞死、發炎的情形。

如果GOT與GPT指數偏高,表示肝臟正被破壞而發炎,釋出酵素GOT與GPT至血液中,而被偵測出來。日常生活中,僅能靠自我感覺身體不適症狀。雖然,肝功能指數不好的症狀往往是疲倦、食慾不振、黃疸等症狀,但7成往往無症狀。等到出現症狀時,病情已進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

常見肝功能不好的原因有:肥胖導致脂肪肝炎、高血脂、B型肝炎、C型肝炎、糖尿病、酗酒、藥物等。如果充分仔細檢查其中病因,將會發現脂肪肝炎已經悄悄站上肝功能不好的冠軍寶座,而肥胖往往就是背後主要原因。

◎如何減肥,防治脂肪肝炎呢?在日常生活就應該要努力控制:

每天固定精確地量體重,以自我提醒。

●最好每天吃5到7小碟蔬菜。

●水果限兩顆,約兩個拳頭大。

任何含糖飲料切記不可以喝

●以恆心運動,使身體代謝。

●隔餐勿超過6小時,故三餐都要吃,以免引發飢餓或代謝停阻。

●不可過速脫水減重,卻不去減脂肪。

●細嚼慢嚥,每口食物嚼20下,要享受食物滋味,避免吃太快而多吃!

●學習辨識食物熱量,知道自己在吃什麼?

●要永遠控制體重在合宜範圍!

(作者為台北縣祥和診所主任醫師)

[新聞]未來外科、腫瘤科 吊車尾學生執刀

0 意見
未來外科、腫瘤科 吊車尾學生執刀
更新日期:2009/11/10 14:05 candy7775

【台灣醒報記者冉祥蓓報導】對於學者痛批,台大醫學院學生散漫不認真,尸位素餐的批評。不過有學生指出,醫學院現存更嚴重問題是,成績前幾名的學生搶著選牙科、小兒科或整形外科等將來較能開業營利的科別,反而大家眼中難度較高、較具權威的外科、腫瘤科與婦產科,淪為成績吊車尾學生的選擇,未來替病患開刀的醫生,很多會是現在班上較不用功的同學。
長庚醫學院陳姓學生指出,腫瘤科與外科,現在已經淪為「撿剩的」選項,主因是前幾名的同學,都搶著選牙科、小兒科與整形外科等將來較能賺錢且不必半夜進手術室的科,而需要更多專業的外科與腫瘤科,因為較「無利可圖」,且需要枯燥且長期的研究過程,再加上開刀爭議多,訴訟也多,導致以前熱門且具有權威地位的選項,現在幾乎沒人想讀。
台大醫學院學生樓岳銘表示,大環境的影響,導致這一代的孩子抗壓性較差、較不敢承擔責任,而外科醫生剛好需要非常強烈的責任心,而且經常會遇到較頑固的病人,很容易纏上訴訟官司。另外,外科醫生錄取條件也十分嚴格,要求身體健康須達一定標準才能擔任。
長庚醫學院學生說,在「白色巨塔」影片中,外科醫生都可擁有較崇高的地位與他人的尊敬。但現在醫學院學生則較現實,在金錢與地位之間,寧可選擇前者,而牙科、小兒科或整形外科因為可到外自立門戶、開設診所,比起在大醫院工作的收入,更為可觀。
不過,他也提到,雖趨勢如此,但還是有許多學生懷抱理想,立志當外科醫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像大家說的不認真,讀書讀到三更半夜是家常便飯,有時窩在實驗室一待就是一整天,為了醫學研究很容易廢寢忘食。
台大醫學系系學會會長鄭喬峯也投書聯合報指出,醫學院課程十分忙碌,老師經常超時上課,再加上課後問老師問題,等到有空吃飯時,往往下一堂課的上課時間也將至,為了不翹課,許多人只能在老師同意下,拿著便當在課堂上吃飯。

[新聞]營養通識課 學生坦承缺乏挑戰

0 意見
營養通識課 學生坦承缺乏挑戰
更新日期:2009/11/10 14:05

擔任國內醫學院評鑑委員的中央大學教授洪蘭,最近在雜誌發表文章,批評台大醫學生上課睡覺、吃泡麵,有醫學系學生表坦承,有些被視為營養學分的通識教育課,同學們認為缺乏挑戰性,上課的確秩序鬆散。
(陳映竹報導)
洪蘭教授發表文章,直指台大醫學生上課不敬業,浪費自己的生命,尸位素餐是最可恥,這些言論引起台大醫學系學生的反批,甚至投書媒體,直指文章描述已偏概全。
一名台大醫學系學生說,這堂課在下午一點鐘,確實會有人上睡覺,吃東西,有時候台下學生忙著吃飯或打瞌睡,老師們的臉色的確不好。這名學生表示,其實台大醫學系的學生在許多專業科目真的很認真,但有些通識科目被視為營養學分,大家也就認為缺少挑戰性,不過這應該是大學生普遍現象,只聚焦在台大有點不公平。
一名台大教授觀察,在他的通識課中,醫學系學生的確很聰明,發問的問題也很有深度。或許因為太聰明,或是專業課程太繁重,把通識當成營養學分的情況的確比其他課系明顯

[新聞] 醫學生不認真 臨床糾紛多

0 意見
醫學生不認真 臨床糾紛多
更新日期:2009/11/10 14:39 林怡秀、冉祥蓓

【台灣醒報記者林怡秀、冉祥蓓報導】台大醫學生因上課態度不佳遭學者痛批,不過台北醫學大學教授林松洲認為,學生不聽課,有時也未必是學生的錯,「若老師上課內容不夠精采,不能引起學生興趣,老師也該檢討。」陽明大學醫學系教授范佩貞博士則說,美國有研究指出,學生上課越不認真,之後的臨床表現更容易產生糾紛,全人教育還是相當重要。


啃雞腿、打瞌睡,台大醫學生上課態度挨批,不過台北醫學大學教授林松洲則力挺學生,他認為醫學生自主性強,對於精采的課程會主動抄筆記,但若老師上課內容貧乏、不夠精采,學生會以打瞌睡等方式進行「無聲抗議」,「學生上課不專心,不見得都是學生的錯」他說。


陽明大學醫學系教授范佩貞博士也說,有趣實用的課程內容,確實較能吸引學生目光,「學生是現實的,如果是與臨床應用無關的課程,可能也不會放太多心思在課堂上。」范佩貞認為,學生有這樣的想法無可厚非,但身為未來的醫者,即使上的是與臨床無關的通識課程,也是醫德培養的一部分,要成為一位具備人文關懷的醫師,這樣的課程不可或缺。


范佩貞說,姑且不討論老師上課內容精采與否,但如果一名醫學生連對老師的基本尊重都做不到,也很難讓人相信未來會是一個好醫生。


范佩貞並指出,美國就曾經針對醫師的學習態度做過研究,發現蹺課次數越多的醫學生,未來執業後出現醫療糾紛的次數也越多,顯然醫師過去的學習態度,與之後的臨床表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台大醫學院學生樓同學則說,大家自主性都很高,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平常跟醫學有關的重要課程,大家都不敢遲到或翹課。」他也強調,大部分的同學都還是非常努力,只是遇到較無壓力的通識課,難免比較放鬆,對於醫生這個行業,基本上還是抱持著尊敬心理,道德標準依然強烈。

洪蘭:不想讀,就讓給別人吧

2 意見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9405
from 天下雜誌


洪蘭:不想讀,就讓給別人吧
作者:洪蘭  出處:天下雜誌 434期 2009/11

港、陸大學跨海搶人才,但台灣學生感受到國際競爭的壓力了嗎?

看到香港城市大學來台灣招募好學生並提供十萬港幣的獎學金,真是心裡一驚,「十年河東轉河西,莫笑窮人穿破衣」,以前是香港學生來台灣讀書,現在是我們去香港讀書了。


這也難怪,現在全世界的大學都在搶人才,因為十九世紀的財富在土地;二十世紀的財富在勞力;二十一世紀的財富在腦力,列強因殖民地而致富,我們也因加工區做代工而經濟起飛,現在更要靠創意來致富了。因此各大學祭出各種優惠條件,網羅第一流的人才,甚至派出「學探」,像星探或球探似的,去全球尋找。在國際競爭這麼激烈的時候,我們的大學生卻沒有感受到這股壓力,令人擔憂。

最近去一所台灣最頂尖的醫學院做評鑑,發現上課秩序極不好,已經打鐘了,學生才姍姍來遲進來後,有人吃泡麵、有人啃雞腿有人打開電腦看連續劇有人趴在桌上睡大覺。打手機、傳簡訊的就更不用說了。遲到的同學不是悄悄在後面找個位子坐,而是大剌剌走到他座位的那一排,叫坐在外面的同學起來讓他進去,絲毫不尊重同學的上課權。想不到現在連音樂廳、戲劇院開始表演了都不准進場,怕侵害到觀眾和表演者的權益,知識的殿堂反而更隨便,自由進出,好像菜市場,視授課老師為無物。我看不下去,起身離開,後來好奇,再回去看原先睡覺的同學有無醒來上課,結果發現不但原先睡的沒起來,又陣亡了更多。假如這是我們大學生的上課態度,我們拿什麼去和別人競爭?

學生也應該「敬業」

就業最重要的是「敬業」,因為那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在早上八點的晨會,我們發現醫生們不但遲到,連白袍都沒穿,當然也還沒去巡病房。醫生的責任是照顧病人,以往是七點先巡病房,八點再來晨會現在即使來了也是坐在最後面做自己的事,紀律的鬆散令人咋舌。看到這個現象,就了解為什麼台大的校長在歡迎新生時,講的不是如何立志做大事,而是晚上不要熬夜、不要翹課、要替媽媽洗碗……,這些是我們對小學生所講的話,假如大學生要這樣教,我們的大學生還叫大學生嗎?那種「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讀書人抱負到哪裡去了?

敬業是個最基本的做事態度、是個操守,不敬業的人,能力再好也不會成功,對醫生來說,還會害死人。學生的敬業就是做好學生的本分,父母出錢讓我讀書、國家出錢蓋了教室、買了儀器栽培我,我要好好學習,這不是八股,是做學生的基本要求。如果不想讀,何不把機會讓給想讀的人呢? 尸位素餐是最可恥的。
看到學生浪費他們自己的生命,也浪費國家的資源,就很難過,曾經有人擔心我們下一代會去別的國家做台傭,假如我們自己不覺醒,這個擔憂就可能不是杞人憂天了。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以上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洪蘭:台大醫科學生尸位素餐

0 意見
洪蘭:別讓教室淪為菜市場
更新日期:2009/11/10 15:38 洪蘭

中央大學教授洪蘭,在《天下雜誌》發表的文章中指出:某頂尖醫學系學生上課啃雞腿、吃泡麵,學習態度差。洪蘭批評「不想讀,就讓給別人吧!」,該事件各媒體均大幅報導,更成為報紙頭條,引發學者與網友激烈論戰...
洪蘭教授究竟說了什麼,引起爭論風暴?以下為《天下雜誌》原文完整重現:
港、陸大學跨海搶人才,但台灣學生感受到國際競爭的壓力了嗎?
看到香港城市大學來台灣招募好學生並提供十萬港幣的獎學金,真是心裡一驚,「十年河東轉河西,莫笑窮人穿破衣」,以前是香港學生來台灣讀書,現在是我們去香港讀書了。
這也難怪,現在全世界的大學都在搶人才,因為十九世紀的財富在土地;二十世紀的財富在勞力;二十一世紀的財富在腦力,列強因殖民地而致富,我們也因加工區做代工而經濟起飛,現在更要靠創意來致富了。因此各大學祭出各種優惠條件,網羅第一流的人才,甚至派出「學探」,像星探或球探似的,去全球尋找。在國際競爭這麼激烈的時候,我們的大學生卻沒有感受到這股壓力,令人擔憂。
最近去一所台灣最頂尖的醫學院做評鑑,發現上課秩序極不好,已經打鐘了,學生才姍姍來遲,進來後,有人吃泡麵、有人啃雞腿、有人打開電腦看連續劇、有人趴在桌上睡大覺。打手機、傳簡訊的就更不用說了。遲到的同學不是悄悄在後面找個位子坐,而是大剌剌走到他座位的那一排,叫坐在外面的同學起來讓他進去,絲毫不尊重同學的上課權。想不到現在連音樂廳、戲劇院開始表演了都不准進場,怕侵害到觀眾和表演者的權益,知識的殿堂反而更隨便,自由進出,好像菜市場,視授課老師為無物。我看不下去,起身離開,後來好奇,再回去看原先睡覺的同學有無醒來上課,結果發現不但原先睡的沒起來,又陣亡了更多。假如這是我們大學生的上課態度,我們拿什麼去和別人競爭?
學生也應該「敬業」
就業最重要的是「敬業」,因為那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在早上八點的晨會,我們發現醫生們不但遲到,連白袍都沒穿,當然也還沒去巡病房。醫生的責任是照顧病人,以往是七點先巡病房,八點再來晨會,現在即使來了也是坐在最後面做自己的事,紀律的鬆散令人咋舌。看到這個現象,就了解為什麼台大的校長在歡迎新生時,講的不是如何立志做大事,而是晚上不要熬夜、不要翹課、要替媽媽洗碗……,這些是我們對小學生所講的話,假如大學生要這樣教,我們的大學生還叫大學生嗎?那種「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讀書人抱負到哪裡去了?
敬業是個最基本的做事態度、是個操守,不敬業的人,能力再好也不會成功,對醫生來說,還會害死人。學生的敬業就是做好學生的本分,父母出錢讓我讀書、國家出錢蓋了教室、買了儀器栽培我,我要好好學習,這不是八股,是做學生的基本要求。如果不想讀,何不把機會讓給想讀的人呢? 尸位素餐是最可恥的。
看到學生浪費他們自己的生命,也浪費國家的資源,就很難過,曾經有人擔心我們下一代會去別的國家做台傭,假如我們自己不覺醒,這個擔憂就可能不是杞人憂天了。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洪蘭批台大醫學生 上課睡覺吃泡麵
更新日期:2009/11/10 04:09
〔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擔任國內醫學院評鑑委員的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近日在媒體撰文,質疑國內頂尖的台大醫學院「上課好像菜市場」,有學生姍姍來遲,還有人吃泡麵、啃雞腿、開電腦看連續劇、趴在桌上睡覺,她痛批「尸位素餐是最可恥的」,如果不想讀,何不把機會讓給別人?
憂學生不敬業 將來當醫生會害死人
洪蘭表示,全世界大學都在搶人才,香港的大學提供十萬港幣獎學金來台招募好學生,國際競爭這麼激烈,「我們的大學生卻沒感受壓力,上課睡覺的一堆『陣亡』,令人擔憂。」文中也指出,學生要「敬業」,父母出錢繳學費、國家出錢蓋教室、買儀器栽培,就要好好學習,這是一種負責任態度,不敬業的人,能力再好也不會成功,對醫生來說,還會害死人。
她並批評,早上八時的晨會,醫生們不但遲到,連白袍都沒穿,紀律鬆散令人咋舌。看這現象,就了解為什麼台大校長在歡迎新生時,講的是晚上不要熬夜、不要蹺課、要替媽媽洗碗等,這些是該對小學生講的話,假如大學生還要這樣教,能叫大學生嗎?
對於洪蘭的批評,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回應,願虛心接受,他也將文章轉寄給全體學生,強調有錯就要改,未來將以更嚴格的規範,導正學生的求學態度。不過,楊泮池也強調,課堂秩序不佳並非常態,絕大多數學生都很認真,希望外界不要以偏概全。
醫學院長︰有錯要改 但非常態
楊泮池說明,評鑑時看到的是下午一點半的通識課程「醫療與社會」,許多學生因前一堂課結束較晚,中午來不及吃午餐,才會有人遲到、帶食物到教室。
台大學術副校長陳泰然認為,老師上課規定不同,有些嚴格規定不得遲到或吃東西,也有老師體諒學生辛苦,不喜歡以權威壓學生,各有觀點,沒有對錯。
台大主秘廖咸浩表示,理工醫農的學生上通識課的態度也許有改善空間,這不只是台大的問題,也反映國內教育的普遍問題,因很多學生在高二分流後,就很少接觸人文社會學科,對國民素質有很大影響。
教育部次長林聰明指出,會請各大學加強改進。另有其他大學主管則指出,現在學生學習態度確實和早期不同,自主性高且愛聽不聽的。


大學生上課態度差 教部:各校加強改進
更新日期:2009/11/09 19:48
(中央社記者劉光瑩、林思宇台北9日電)學者投書批評臺灣大學醫學院學生上課秩序不佳,臺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今天表示,不應以偏概全,但他希望學生知錯能改。教育部則說,會請各大學加強改進。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最近投書雜誌,指出她至臺大醫學院課堂評鑑時,發現學生上課遲到、在課堂吃東西、睡覺比比皆是,還有人打開電腦看連續劇,讓她非常失望。
對此,教育部次長林聰明受訪表示,會請各大學檢討學生上課態度。他也坦言,確實有部分學生有上述情形,會請各大學加強改進。
林聰明說,最近教育部長吳清基推動「敬師」、「孝親」,上課應該規規矩矩才對。林聰明也強調,會透過適當管道和臺大溝通,相信他們會改進。
楊泮池受訪表示,洪蘭觀察到的課是下午1時多的通識課「醫療與社會」,由社會系老師授課,學生可能對課堂上播放的影片不感興趣,所以選擇做自己的事。他說,許多學生也因前1堂課結束得晚,遲到現象比較嚴重。
楊泮池說,課堂秩序不佳並非常態,他自己教授許多專業課程,很多學生都踴躍發問,希望外界不要以偏概全。不過,他也將文章轉寄給全體學生,強調要勇於接受批評,知錯能改。981109



洪蘭:台大醫科學生尸位素餐
更新日期:2009/11/10 03:08 朱芳瑤/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朱芳瑤/台北報導】
全世界大學都在搶頂尖人才,台灣的大學生有危機意識嗎?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撰文痛批,台大醫學系學生上課遲到、打瞌睡、吃泡麵,散漫的態度令人搖頭。她嚴辭炮轟,「如果不想讀,何不把機會讓給想讀的人呢?尸位素餐是最可恥的。」
這篇文章〈不想讀,就讓給別人吧〉,刊登在近日出版的《天下雜誌》,提及她擔任醫學系評鑑委員,上月底到「台灣最頂尖醫學院」的評鑑訪視經驗,雖未指出系名,但外界普遍聯想到台大醫學系,洪蘭也向媒體證實。
上課吃泡麵啃雞腿睡大覺
洪蘭描繪她親眼見到台大醫學系學生的上課情形。已經打鐘了,有學生才姍姍來遲;進來後,有人吃泡麵、啃雞腿,或打開電腦看連續劇、趴在桌上睡大頭覺,打手機、傳簡訊的情況更不用說。
遲到的同學不是悄悄在後面找位子坐,而是大刺刺走到自己的座位前,絲毫不尊重其他同學的上課權,視授課老師為無物,讓知識的殿堂有如菜市場。
洪蘭感嘆,她實在看不下去了,決定離開。但讓她驚訝的是,再回到教室查看時發現,不但原先睡覺的同學沒醒,又更多同學「陣亡」。「假如這是我們大學生的上課態度,我們拿什麼去和別人競爭?」
不只台大醫學系學生不敬業,洪蘭文中也批評,醫生也一樣不敬業。她說,早上八時開晨會,評鑑委員發現醫生不但遲到、沒穿白袍,也還沒巡房;即便來開會了,也是坐在後面做自己的事,「紀律鬆散令人咋舌」。
醫生紀律鬆散也令人咋舌
「敬業是最基本的做事態度、是個操守,不敬業的人,能力再好也不會成功,對醫生來說,還會害死人。」
洪蘭強調,學生應做好本分,好好學習,那些上課不認真的學生形同「尸位素餐」,「如果不想讀,何不把機會讓給想讀的人?」
洪蘭直指,國際競爭如此激烈,但台灣有學生未感受到這股壓力,浪費生命,也浪費國家資源,她看了難過,也感到憂心。若不及早覺醒,下一代到別的國家當「台傭」的擔憂,可能不是杞人憂天了。
洪蘭心情沈重,昨天早上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寫完這篇文章後便關手機,也不收電子郵件,還做好「不要去台大看病了」的心理準備。
洪蘭說,她也是台大人,但知識分子要說真話,看到不對的事就要講,不然就變成共犯。她向台大喊話,政府花五年五百億拚卓越大學,台大不能只拚世界百大,卻沒把學生的品德教好。這樣的教育不僅走偏了,而且很危險。20091110_3212017_0.jpgleft -->

[新聞] 主治醫師:要求隨傳隨到 不合理_2009/10/12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0 意見
主治醫師:要求隨傳隨到 不合理
更新日期:2009/10/12 02:56 張翠芬/台北報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12/4/1ss9l.html

中國時報【張翠芬/台北報導】
主治醫師假日究竟需不需要巡房?多數醫院表示,目前法令並無硬性規定,但各科會安排主治醫師「輪值」,且病房都有住院醫師和護理人員,住院病人一定有人照料。
長庚體系指出,住院病人若是進行一般抽血、超音波等基本檢查,假日還是照常進行,但某些特別檢查,像核磁共振,只有周一至周五上班日才有,所以會讓病人住院等候,等周一上班日再做。對於住院病患一口痰噎死的事件,高雄長庚表示,當時快過春節,但仍有護理人員和住院醫師留守,主治醫師因在門診未能及早趕到。對於病患的離世,院方也很遺憾。
國泰醫院表示,汐止雖然是分院,還是有主治醫師駐守,住院找不到醫師,可能是碰到連續假日,醫師出國由值班代理,因病人情況沒有特殊變化,所以護理站未特地呼叫值班醫師來巡視。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未規定主治醫師假日一定要查房,但各科病房都有住院醫師和護理人員照料病患,而且均安排主治醫師輪值。
大林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表示,慈濟體系周六仍正常上班日,周日無硬性規定,但外科醫師假日仍會主動到醫院看病人;內科則由值班主治醫師負責查房。
但他坦承,周休二日多少影響醫療品質,公醫制的英國去年一項住院病人死亡率調查發現,周四住院病人死亡率最高,是否因周末假日屆臨,大家心有旁鶩,有待進一步分析。
一位資深主治醫師表示,有些病人要求醫師「隨傳隨到」,並不合理,畢竟醫師也是人,也需要休息充電。況且,周末雖然是假日,醫師也沒閒著,要忙著參加各種醫學會,汲取新知。他認為,病人有狀況,住院醫師都可以處理,而且可能做的更好,例如基本的氣管插管,很多主治醫師已多年沒做,住院醫師常常練習,技術通常比主治醫師純熟。

[新聞]視病如親 「刀是我開的 要負全責」_2009/10/12

0 意見
視病如親 「刀是我開的 要負全責」
更新日期:2009/10/12 02:56 黃天如、張翠芬/台北報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12/4/1ss9o.html

中國時報【黃天如、張翠芬/台北報導】
同樣是生病住院,有人每逢周末就被「放孤鳥」,但也有醫師全年無休,甚至一天查房二、三次,讓家屬足感心。
身為基督徒的振興醫院腫瘤外科主任常傳訓就是這樣的醫師!他將「愛人如己」的信仰落實在工作生活中。從當住院小醫師開始到現在,對住院病患,他盡力每天至少查房兩次,周六、周日也不例外。
譚先生的母親因乳癌由常傳訓開刀,譚先生說,常主任非常瞭解家屬心情,術前一定為家屬「上課」,分析各種治療的利弊得失;病人手術麻醉前,會為患者誠心禱告,手術後詳細說明癌細胞蔓延狀況,及術後追蹤治療方式,讓家屬感到很安心。
常傳訓擔心癌症病人亂買偏方、花冤枉錢,無助病情還有反效果,所以主動將手機號碼留給病人,隨時提供專業諮詢。
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也屬於「視病如親」醫生。身為感染症醫學權威,還能兼顧院內看診、查房、教學、研究等工作,確實很難得。
黃先生的兒子連續兩年都因肺炎住進台大,都由李秉穎主治,黃先生說,李醫師幾乎每天都來查房,且比做父母的還會哄小朋友,讓小孩都乖乖地打針、吃藥,很有一套。
馬偕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任劉崇基也是病人眼中貼心的好醫師,除了大年初一休假,他幾乎「全年無休」,每天至少早晚兩次查病房;回家則開著手機隨時應call。
為什麼一定要自己天天查房?劉崇基說:「刀是我開的,人是我『殺』的,我不放心,當然要對病人全程負責。」這是醫學教育老師一再叮嚀對病人的「責任感」,而且多花些時間探視病人,可讓病人身心恢復得更好。
曾有一位口腔癌重病患者因生計困難,家人無法到醫院探視,病人非常想家,但身體狀況又不能出院。劉崇基幫他出計程車錢,派總醫師全程陪伴,讓病人回家幾小時再返院,病人感受到醫師的關懷,病情也跟著好轉。

[新聞]新聞分析-落實醫師輪值制 醫病雙贏_2009/10/12

意見
新聞分析-落實醫師輪值制 醫病雙贏

更新日期:2009/10/12 02:56 張翠芬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12/4/1ss9q.html

中國時報【張翠芬】
生病住院已經夠鬱卒了,假日沒人搭理,病患及家屬只能「隨人顧性命」,有狀況甚至要「自力救濟」。雖然醫院口口聲聲說病人一定有人照料,但民眾感受完全不一樣,顯然多數醫院對醫療照護品質的管理並未完全落實,根本是說一套、做一套。
假日住院找不到主治醫師幾乎是醫界「常態 」,民眾都心知肚明,假日生不起病,因為大牌醫生都不在,醫院只剩下實習或住院醫師留守,病情往往一問三不知。
有辦法、有管道的人,可以透過立委、議員、媒體等各種「關係」,假日還是能把主治醫師call來。有的病患則是找院長主任級醫師看病,即使院長沒親自查房,輪值的主治醫師對長官收進來的VIP也不敢怠慢,假日還會去噓寒問暖。
但是,一般市井小民呢?除非幸運碰到很有責任感的醫師,否則病人常面臨「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的困境,衍生許多醫療糾紛。
醫師也是人,不能要求全年無休,但病人的權益不容被漠視,醫院的服務品質更不應在假日打折。
醫療照顧是靠整體的醫護團隊,主治醫師無法天天查房,難道就沒應變的辦法嗎?目前各大醫院假日都有主治醫師輪值制度,但未落實執行,以致住院病患經常抱怨找不到醫師。
親人重病住院是全家最無助的時刻,喊著要漲健保費的衛生署、健保局應該先檢討:目前的醫療品質,是否真的能讓病患及家屬安心呢?
主管機關應要求醫院加強管理,並將醫院實際執行狀況列入考核。醫療品質改善了,調高健保費才能讓民眾甘心掏錢看病。

[新聞]假日找嘸醫生 住院自求多福_2009/10/12

0 意見
假日找嘸醫生 住院自求多福
更新日期:2009/10/12 02:5 張翠芬/台北報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12/4/1ss9k.html

中國時報【張翠芬/台北報導】
連著中秋、國慶兩個連休,不少住院病患家屬抱怨:為什麼周末都找不到醫生?每逢假日,醫院就「唱空城」,主治醫師都休假去,檢驗停擺、讓病患虛耗時間等待,甚至有病患因延誤治療導致病情加重、一命鳴呼。民眾想問:同樣是健保住院,為什麼假日的醫療品質打折扣?
廿幾歲的小鄭最近身體嚴重不適到基隆長庚就診,周五傍晚住院,當晚由護士量血壓和體溫,住院醫師問病情寫病歷,隔天上午抽了血,之後的周六、周日兩天,主治醫生沒上班,周一上班日才能安排檢查,他平白躺在醫院兩天,什麼事都不能做,無聊又「賭爛」。他納悶:醫院這樣的流程害病人空等兩天,也浪費醫療資源,難怪健保年年虧損。
胃出血不適 動用關係才獲診治
在上市公司擔任董事長的林先生也碰過長假找不到醫生的窘境,他有胃潰瘍毛病,因連著幾天解黑便,到住家附近的國泰汐止分院急診,醫師初步診斷是胃出血。安排住院後,打點滴、插鼻胃管,就再沒有任何處置,也不見醫師蹤影。
林先生胃部不適始終未緩解,家人憂心如焚,更不滿醫院「假日就停擺」,放任病人「自生自滅」,最後動用關係聯絡上院內高層主管,主治醫師才提早收假,在周日傍晚趕到醫院。
擔任教職的李小姐一提到父親住院意外過世,就揪心不已。七十六歲的老父親因心臟衰竭住進高雄長庚一般病房,當時已呼吸困難,須戴著氧氣罩。傍晚,老爸一陣猛咳、喘不過氣,她發現不對勁,一直按床邊緊急鈕,卻沒人理會。她著急地跑到走廊呼救,護理站小姐說會趕快找醫生來,但始終不見醫師人影。
一口痰噎住 找不到人急救送命
等醫師趕到病房,父親已臉色發黑,沒有氣息,做氣切發現,就是「一口痰」噎住,奪走了父親寶貴的生命。她和家人不解:為什麼病房一個醫生都沒有,出現緊急狀況竟找不到人急救?是制度殺人還是「生病不逢時」,不該在農曆春節前醫院人力最少時住院?雖然事過境遷,家人也未追究,但父親的死是全家人椎心的痛。
王先生因罹患喉癌住進北市一家大型公立醫學中心,從動手術到開完刀,主治醫師都沒來,原本好好的左半身,開完刀卻不會動。隔天做電腦斷層才知道是腦缺血引起中風,家屬想問進一步病情,都由住院醫師代答,主治醫師十幾天沒來看過病人,也沒來解釋病情。
病患女兒氣憤的說,父親開刀中風何其無辜,卻沒人理會家屬焦急的心情。他們要的只是一個說明,為什麼醫院沒把病人當人對待呢?